餐飲業發展趨勢2022年-台灣趨勢研究 日本零售業營業額至今仍未回到疫情前水準,今年1-9月年減0.9%。 另依餐館型態觀察,西式速食、聚餐及日常型餐廳今年1-10月均回到疫情前同期水準,而「宴會型餐廳」今年1-10月營業額仍低於2019年同期。 three.疫情洗禮後零售及餐飲業之蛻變:實體通路業者加速數位轉型:零售業者自疫情爆發以來紛紛積極自建或加入網路購物服務平台,截至今年第3季布局線上銷售管道之家數占比達49.5%,較2019年第4季上升10.9個百分點。 實體通路業者加速數位轉型:零售業者自疫情爆發以來紛紛積極自建或加入網路購物服務平台,截至今年第3季布局線上銷售管道之家數占比達49.5%,較2019年第4季上升10.9個百分點。 整體而言,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了消費型態的轉變,許多餐飲業者以此為契機發展線上與實體店面同步,或完全以線上為主的經營模式。 原本以經營店內用餐為主的業者,開始導入線上點餐系統來接受線上訂單,或是直接與外送平台業者合作,搭配外送服務將餐點或是商品化的冷凍食品外送到府,同時保留實體店面的經營,提供多元化的服務。 外燴 部分業者則將店面租金與人事成本降到最低,只租下廚房區域並只接受線上外送訂單,完全除去實體店面的部分,形成「雲端廚房」、「虛擬餐廳」的線上經營模式。 餐飲業者致力於數位轉型之餘,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餐飲業者的經營策略也隨之轉變,開始提高外送與外帶服務的占比。 全球居不動產情報室總監陳炳辰認為,餐飲業的衰退也拖累飯店營運,使原本就因住宿旅客衰退重挫業績下,雪上加霜,不過不少大集團知名飯店陸續改為都更危老改建,不論未來會成為住宅、商辦,或結合馨旅店重新推出,前景還算可期,但單純的餐廳店面則沒那麼樂觀。 從與雲端廚房的合作嘗試、虛擬商店的家常副品牌到料理食材箱, MUME 主廚林泉、態芮主廚何順凱與 Ephernité 主廚黃詩文在疫情中,推出新品牌。 三個月的疫情,逼得台灣餐飲與大廚們按下暫停鍵,卻沒有挫折他們持續嘗試與思考的活力與衝勁:九、十月逐步解封的台灣餐飲,有毅然決然的轉型、有持續為市場帶來驚喜的新品牌、也有暫時休息再出發、蓄積能量的期待。 包括一星餐廳 Longtail、MUME、Impromptu by Paul Lee、金蓬萊以及大腕,都與 WAT 合作推出瓶裝雞尾酒,讓人隨時可以喝到主廚的創意;MUME 大廚林泉與必比登推介 Gubami 主廚陳嵐舒則和有機食材品牌 Green & Safe 合作,推出即時料理包。 一星餐廳天香樓的作法更創新:他們推出的「天香星廚清冰箱」外燴服務——宴席三天前,主廚楊光宗會親自到府察看冰箱食材,客製菜單內容;前一天,則可與主廚走訪市場、採買食材。 宴會當天,則由主廚到府料理,賓客可以現場與主廚交流,獲得第一手的體驗。 手搖飲料商機吸引了許多業者投入,帶動了飲料業家數與營收的成長,如人氣網紅滴妹在109年也搭上手搖飲熱潮,創立自有品牌,憑藉網紅優勢吸引了大量消費者;也有業者跳脫流行的珍奶熱潮,以手工茶凍與在地小農茶葉為訴求,打造有別於珍奶的手作凍飲,來吸引市場上不同的客群。 另一方面,隨著民眾健康意識抬頭,以及疫情的推波助瀾下,加上消費者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提高,健康飲食風氣興起,植物肉、燕麥奶等植物性餐食逐漸出現在市場上,例如:「八方雲集」推出植物肉水餃;肉品大廠「大成」跨足植物肉市場,旗下勝博殿、檀島等品牌皆推出新創肉菜單。 目前市場上對植物性餐食的接受度不一,植物性餐食是否能從小眾市場邁向大眾商機,成為未來餐飲趨勢仍有待觀察。 餐飲業進入門檻低,加上商品同質性高,因此容易被快速模仿,隨著同業之間競爭加劇,餐飲市場逐漸趨於飽和,為強化市場競爭力,愈來愈多業者嘗試提供多元化服務,並致力於服務品質的提升,積極建立品牌形象,強化商品附加價值,創造差異化的服務體驗,以與其他業者做出區隔。 自2020年起,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餐飲市場受到衝擊,傳統經營模式受到挑戰,如何在競爭愈趨激烈的餐飲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將是餐飲業者們所面臨之課題。 2003年12月第40屆金馬獎入圍酒會,移師台南億載金城中庭廣場舉行。 為了讓與會嘉賓見識聞名全台的府城點心料理,主辦單位委由延平傳統小吃發展協會精心策劃了一場府城傳統美食文化饗宴,精挑細選出15道點心佳肴。 台北市台南市同鄉會在90年前後,由前司法院副院長城仲模擔任會長,其會員均為旅北府城鄉親。 一次偶然機會,有會員建議舉辦台南美食展,讓鄉親解饞、歡聚,同鄉會找了周氏蝦捲等3、40家台南知名小吃設攤展售,想不到造成轟動。 第1屆台南美食展為期2天,周氏蝦捲備料在第1天中午之前就全部售罄。 第2屆連辦3天,30多家業者合計營業額1千2百萬,周氏蝦捲就貢獻了120萬,業績嚇嚇叫。